安顺学院是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、国家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综合性大学,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黔江师范学校,历经黔江师范学校、黔江中学、省立安顺师范学校、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,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。学校位于闻名遐迩的黄果树瀑布以东40公里处的甲级开放城市、国家优秀旅游城市、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点经济区“黔中经济区”核心区地带、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、贵州历史文化名城——安顺市。
学校现有东、西、北三个校区,西校区为主校区,校园占地面积790余亩,规划建设新校区1000余亩,另有面积达700余亩的西部最大校园内陆湖——娄湖。学校现有校舍面积14万余平方米,图书馆藏书50万册,订阅中文报刊1800余种,购置书生之家电子图书20万种,拥有中国期刊网(CNKI全文数据库)、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、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、万方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15个。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300余万元。学校建有理化实验大楼、多功能学术报告厅、电教综合教学大楼及千兆校园网等。有教学用计算机2800余台,多功能、多媒体和语音实验室2千余座,以及各类实验室和体育、美术、音乐用房等。
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、4个教研教学部、8个教学科研辅助机构以及1个省级社科研究机构(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)、1个省级学会(贵州省屯堡研究会)、1个省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(安顺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)、1个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(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)、1个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(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基地)、1个省级特殊教育培训中心(贵州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)。另有贵州省首批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(特殊教育学)、省级重点学科1个(思想政治教育)、省级“特色专业”2个(特殊教育专业,地理科学专业)、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(无机化学,思想政治教育,地理学,应用心理学)、省级“特色重点实验室”1个(功能材料与资源化学实验室)、省级教学团队2个(思想政治教育团队,中国现当代文学团队)、校级研究中心3个(安顺试验区发展研究中心,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所,心理健康指导与研究中心)及附属高级中学。学校现在省内外共有实习实训基地70余个。学校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“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”等10个项目,获得中央奖补资金专项支持的应用心理学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建设立项。
学校现开设有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法学、教育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理学、工学、农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共41个本科专业(方向)和10个专科专业。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500余人,另有成人教育等各类学生3000余人,在职教职工732人,其中教授32人、研究员1人、研究馆员1人,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67人。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职工253人(其中博士、在读博士61人),常年聘有外籍教师5人。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,贵州省省管专家3人,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2人,省“优秀青年科技人才”2人,省级“教学名师”4人,省教育厅学科带头人3人,教育部评估中心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1人,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1人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1人,安顺市市管专家24人,市中青年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1人,贵州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1人,受聘担任省内外高校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,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,有客座教授、兼职教授60人。
学校目前面向全国28个省(直辖市、自治区)招收学生,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。学校还长期聘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、任教,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,成功主办和承办了各种大型学术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。学校以“贵州省屯堡研究中心”、“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基地”、“贵州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”、“安顺试验区发展研究中心”、“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所”等科研机构为平台,紧紧围绕贵州省“十二五”时期实施工业强省及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,结合黔中经济区建设,整合研究资源,形成了一支强势的科研队伍,陆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教育部项目、省长基金项目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、省高层次人才特助项目等多项国家、省部级科研项目,科研成果多次获省级以上奖励和入选SCI、EI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数据库或核心刊物,社会影响日益扩大。
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大力实施“科教兴国”和“人才强国”战略,以贯彻落实国发﹝2012﹞2号文件和黔党发﹝2012﹞15号文件精神为契机,牢牢把握贵州省委在“十二五”期间“加速发展、加快转型、推动跨越”主基调,结合安顺市委“抓机遇、提速度、上台阶”的要求,进一步融入国家“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”贵安新区发展,抢抓机遇,改革创新,不断解放思想,更新办学观念,强化专业建设,提高管理水平,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。近年来,学院坚持“立足黔中,融入贵阳,面向全国,服务地方”的服务定位,在办学条件、办学规模、师资队伍建设、专业学科建设、教学科研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,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
办学指导思想: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依法办学,坚持以人为本,以教学为中心,质量立校、人才强校、特色兴校,坚持规模、结构、质量、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,以社会需求为导向,以服务地方为己任,走内涵发展和开放办学之路,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,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,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大学。